搜索 | 会员  
CEO必须搞懂的财务和运营指标
来源: 界面   作者:2016-10-10_093939.png  日期:2016/10/10  类别:财务管理  主题:财务  编辑:修洁
资产负债表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有多少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配置到哪儿了。自有的资源放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里,来自于外部的放在负债。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TMT公司,从最早期的初创企业到准备IPO,还有已经IPO上市的公司。

今天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高科技互联网公司面临的资本市场环境,以及这些公司财务报表的一些常见问题。抛砖引玉,让大家知道怎样更好地从财务的视角来看待创业这件事情,或者看待资本运作这件事情。因为公司首要的目标除了去融资以做好自己的业务之外,目前资本市场对现金流,对赢利也是越来越看重,不仅是在中国市场,在成熟的美国市场也同样是这个情况。

首先,我们看看全球的IPO趋势和TMT行业的投资并购全貌,目前可能大家的精力是集中在做自己的业务,对于资本市场方面的探讨只有跟投资人接触的时候会谈到比较多一点。

从中国来讲,中国互联网公司在2013年和2014年有一个上市的小高潮,2014年有京东、阿里巴巴、微博、猎豹、聚美优品和陌陌等公司,2013年有去哪儿、汽车之家和58等。2015年也有,但是融资额都有一些下降。2016年的IPO规模都很小。目前我们预计中国的大型的独角兽企业会把它们的IPO计划放在2017年,或者说主要是2017年下半年。

再看看上市集中的行业。我们可以主要从上市公司家数和融资额来判断行业的集中度。

从通常创业所覆盖领域来讲,医疗保健、科技、媒体、娱乐比较受关注,现在的趋势则是医疗保健和科技,医疗保健从2015年开始都是排在前三位的行业。从募集资金额来讲,金融和工业这两个行业会比较多。但是从家数来讲,医疗保健和科技行业会比较多。

如果你有IPO计划,需要提前准备,更好地把握IPO进程及窗口

下面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大家觉得一个公司从创立、运营到IPO需要多长时间?你们期待的是多长时间?

大家有回答三年也有回答五年的,期待都比较高。

2013年上市的58、去哪儿和汽车之家都是在2005年设立,上市的时间也都是2013年,其间经过了八年的时间,当然,这八年中的2011年、2012年都不是资本市场好的窗口期,虽然有更早的准备IPO,但到2013年才上市。

我们看一些2014年上市比较快的公司。微博,2009年开始有微博,上市是2014年,不到五年的时间。猎豹移动从2010年10月份开始彻底转型到2014年5月IPO,不到四年时间。聚美优品也是2010年开始经营,上市在2014年。陌陌就更晚一些,2011年开始,到2014年上市也就3年时间。

从上面这些例子看,上市离我们也不算远,快则三年或四年时间。但一家公司从正式递交上市文件到上市需要多长时间呢?

我们把2013年到2016年上半年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的数据做了一个汇总,为什么只列美国上市的公司?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对来讲比较规范,流程也非常透明。此外,美国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也多一些。那究竟需要花多长时间呢?对于公开递交上市文件的非新兴成长公司(non-EGC),像京东、阿里巴巴,大概需要4个月。首次上市文件可以秘密递交的EGC(Emerging Growth Company)公司大概需要两百天,差不多七个月。第一次递交上市文件必须包括经审计签署了递交上市文件前的这一流程,而且审计通常都是最花时间的,从公司创立到IPO成功,快的要三四年的时间,但从递交上市文件到真正上市平均要七个月。

这意味着什么呢?

创业公司很努力,把业绩做得很漂亮,花三、四年时间上市,但去折腾上市的流程要花大半年。那创始人、CEO的工作重点,有限的时间资源该怎么分配。做好业绩这件事需要很多条件的配合。

但在准备IPO这件事上,其实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提前准备的,未雨绸缪以等待好的上市窗口,很多时候存在经验不足拖延了上市时间的情况。如果你们心里面有一个IPO的计划,可能需要更早地做些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需要占用一些企业宝贵的资源,至少CEO的时间会要被分占一些。这是一个好的愿景,如果经营发展得好,IPO指日可待,但IPO的过程还是充满挑战。

下面我会给大家分享一下互联网公司财务报表的特点。

互联网公司的财报特点:增长快、高毛利、盈亏分化

我们先说损益表、或者利润表,利润表反映企业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和业绩。

第一个特点是收入快速增长,像阿里巴巴、腾讯发布的二季度的业绩,同比增长率还能有60%,Facebook、谷歌这么大型的公司,增长仍然是非常快的。很多处于上市过程中或刚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收入的快速增长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个特点是高毛利,目前除了自营性的电商平台外,高毛利在互联网公司中也是比较典型的特征。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人还有分析师也开始越来越看重毛利及其他盈利指标。

第三个是“无底线”,“底线”指的是利润表的最下面一行,即净利润或亏损。无底线是说大家不太关注互联网公司财务报表的“底线”。有些中概股从上市前一直到现在都是亏损,但仍然有很好的估值。美国的亚马逊也是很长时间亏损,但是市值能有三千多亿美元。那创业公司应该怎么办呢?到底要做出什么结果,会有一个好的价钱呢。

资产负债表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有多少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配置到哪儿了。自有的资源放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里,来自于外部的放在负债。这些资源的配置就是资产,多少留作现金,应收款项占用,多少资源去采购固定资产,买带宽,或者收购技术,做投资。

互联网公司资产负债表的一个特点是轻资产,指的是固定资产、长期资产很少,大量投资并购的互联网巨头除外。一些收入金额达数十亿元的公司,长期资产就是很少的,主要是服务器,办公设备以及装修,这部分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是比较低的。

第二个特点是少负债,互联网公司很多都是靠VC、PE的钱发展起来的,很少借债,而且成功以后有很好的现金流,自然负债就少。

还有一个特点是多现金,现金在全部资产的比例非常高,极端情况下甚至有超过90%的,这个特点相比任何一个传统行业是非常明显的。

CEO必须搞懂的财务指标和运营指标

上面提到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一些特点谈的都是按一定的会计准则编制出来的财务指标,高科技互联网公司通常在财报中也会披露一些非会计准则的财务指标(“Non-GAAP Measures”)。最常见的就是把股份酬金成本从净利润或者亏损中扣除,通常这部分股份酬金不需要占用公司的现金资源,因此把这部分成本费用扣除被认为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

其他常用的非准则指标还有息税摊销折旧前盈余(“EBITDA”)及调整后的EBITDA,即EBITDA扣除股份酬金成本。还有一些一次性的,非现金的项目也可能会做调整,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比如说融资发行的一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自由现金流”(Free cashflow)的指标在电商公司及重资产模式的公司中比较常用。自由现金流指的是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减去日常资本性开支,代表企业可以用来尝试更多业务机会以提升企业价值的现金资源。这个指标是亚马逊在财报以及和投资人的沟通中最常用的指标,亚马逊也独树一帜地把现金流量表作为财务报表的第一张表披露。这说明了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要性,现金流量对于早期公司尤其重要。

了解会计准则和非会计准则口径的财务指标可以帮助CEO或者关键管理人员更好地衡量和判断公司的业务经营情况。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如何选择核心运营指标及清晰了解运营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影响变动关系也非常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运营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变动分析也是SEC询问最多的领域之一。核心运营指标选择得好,意味着只要把握好了这些指标的变化并改善它们,就能够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能否找到这些核心运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检验商业模式是否清晰,或者变现模式是否有效。

我们以互联网公司最常用的广告变现模式来说明。

Google、Facebook最主要的收入都是来源于广告。Google在分析其收入时用的指标是付费点击量和每点击平均单价,而Facebook用的是月活/日活用户和每用户平均收入。从每一个具体的广告或者广告合同层面来看,两家都是以点击为基础,按某种点击效果规则来向广告主收费的,但为何在衡量整体收入时用的指标不同?这种不同是因为平台用户是否需要账号登录吗,还是别的原因?谷歌用户就不能定义月活/日活用户吗,PC端不好界定,移动端也不行吗?

再细看收入的增长,谷歌的收入增长更大程度上来自于点击量的增长,而不是点击单价的提高;Facebook的增长却是由于每一广告单价的提高,广告数量反而是下降的,但从月活/日活用户衡量,则是增长的,每活跃用户平均收入总体看也是增长的,但分地区的每用户平均收入存在较大差别。这里揭示的是,交易层面收入的量价分析指标与报表层面整体收入的量价分析指标可能不同,收入的增长通过数量指标还是价格指标拉动更可行、更有效?谷歌和Facebook可以卖各种类型的广告,但对于垂直的平台,比如汽车媒体平台,能卖的广告内容有限,再用活跃用户指标衡量收入合适吗,或者提升活跃用户数量就能增加收入吗?还是用广告客户数量及每客户的广告投放金额来衡量更为恰当?换一种表述方式,对于广告变现的收入模式,应该从广告受众这边来分析收入的变化还是从广告主这一边来分析更好。

由此类推,电商的收入用买家数量和平均每买家购买金额分析,还是用商品品类及商品销量分析更好?提升收入时是通过增加买家数量,还是延伸产品提高买家购买金额更有效?

把握核心运营指标可以简单理解为找到最恰当的分析财务报表层面收入的量价指标,并清楚提升哪项指标能更有效地带来收入增长。

财务报表的常见问题

收入确认的问题是最多的,其中最常见一个问题就是收入应该是按照总额法,还是按照净额法确认,这在互联网公司是非常普遍的。

在电商领域,淘宝的佣金模式是按照净额去确认的,京东的直营模式是按总额去确认的。在线游戏领域,游戏的开发到分发到玩家的渠道很长,涉及开发商、运营商、渠道、应用平台等,各参与方都有固定或变动的分成,作为开发商或运营商,究竟应该按照付费玩家支付的钱确认收入,还是应该按扣除分给各环节分成以后归自己的部分确认收入?在O2O模式下,聚流导流的平台实际并不提供用户所购买的服务,那平台应该按从用户收取的消费款还是扣除给商家后的剩余佣金确认收入?在线旅游,在线广告领域这个问题也非常普遍。

收入按总额法还是净额法确认非常重要,如果你们和投资者谈条件,投资者给你定一些收入指标,收入需要按照某个会计准则来确认,你不知道总额法和净额法的差别,那很可能出现你认为自己有一百块钱的流水应该算作收入,但审计以后却只有十块钱收入,你就惨了,尤其是你有对赌的话。通常而言,如果要按总额法确认收入,需要满足在交易中应作为主要的责任人来提供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承担存货风险以及能决定销售价格等条件。如果仅仅在交易过程中发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作用,那通常应按净额法确认收入。具体的判断有赖于对商业模式及合同条款的深入分析。

收入确认还有多要素合同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明白是什么概念,苹果一部手机卖五百美元,当一部手机卖给了消费者,消费者也已收到手机,你们认为苹果应该确认多少收入,是五百美元吗?

我想问一下到底什么叫一个手机?手机是一个硬件,至少加一个iOS系统。硬件是不变的,屏幕、存储、芯片、电池等,但iOS操作系统是可以不断升级的。那一个手机至少是卖了一个硬件加一个可以持续不断升级的软件,那这五百美元要不要分成两个部分,分摊到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对应的金额可以在手机交付给消费者时确认收入,但软件部分对应的金额就需要在软件的升级服务期间摊销确认,因为苹果有义务来提供升级服务,但这些义务在手机最初交付时并未完成。大家看苹果的财报,它就是这是来确认收入的。

很多人在理解收入时可能简单等同于收到的钱,但从会计准则看,收入应该是赚到的钱,赚到是指合同约定的义务已经完成,赚到的钱不是收到的钱,否则,我收了钱跑路就好了。

多要素合同很普遍,刚才提到的软件升级的权利、约定的售后服务、当期交易给予的赠送或下次使用的优惠券抵用券等等都可能构成合同里的多要素。以优惠券为例,这次你买我的东西,给你一点优惠券,下次使用时打折,甚至白送。那你就会问了,这次交易我收的钱都是这次交易的收入吗,有没有一部分钱是为了贴补下一次便宜卖。

多要素合同主要影响的是收入确认的时点,当然如何将收到的钱合理分给各个要素也是一个问题。新收入准则出来以后,讲合同的履约义务。合同对价要分摊到不同的履约义务里面,每一个履约义务履行完的时候才能实现收入。很多人对多要素合同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是根本没想到,结果审计以后,他会惊讶为什么我的财务报表长成这样,跟我的预想差别很大。

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O2O细分领域,还有一个很普遍也是很复杂的交易事项,就是用户补贴。用户补贴并不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冲减收入。补贴核算的复杂性在于补贴的对象(即平台的用户)很多时候并不是企业的客户,而是客户的客户。用补贴来增加交易流水,如果补贴可以计入费用,企业可能还有一张收入增长非常好看的报表,但如果补贴需要冲减收入,那结果就可能是瞎忙乎,财务报表一分钱收入没有。补贴要不冲减收入需要满足补贴的支付是购买了一些可以识别的利益,并且这些利益的价值可以可靠计量。

股权激励要考虑成本,否则会拖累上市

股权激励是互联网公司常用的一种激励方式,但与之相关的会计核算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容易被忽略。股权激励产生的股份酬金成本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对于有盈利性指标要求的资本市场,股权激励的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因核算了股份酬金成本而不符合上市盈利条件的严重后果。

需要首先清楚两个概念,一是股份或者股票的价值,二是期权的价值。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股票价值有关的有一个叫“廉价股票”的问题,说的是如果一家未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为每股10元,在计算有关的股份酬金成本时,不能将股票价值压低为每股5元(即廉价股票)来考虑。廉价股票的问题比较常见,因为这样的话可以少计一些股份酬金成本,此外未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也很难判断其股票的公允价值是多少。通常有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公司融资时的估值水平。期权的价值,需要使用估值模型计算,在基础的股票价值及其他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就取决于行权价的高低,行权价高,则期权价值就低。一些人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廉价股票”是指行权价不能过低,这是不正确的。

股权激励最需要知道的是给员工发股权或者期权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其实就是公司以支付股票为对价来购买员工一段时间内的服务,股票是有价值的,需要在员工服务期里来确认为费用。大家可能会问这样一个交易里到底怎么样去为员工的服务定价?其实,员工服务本身的价值是很难衡量的,受很多因素影响,甚至是员工自身的情绪。但公司支付的股票的价值就相对客观的多,因此在股份支付的交易里是用股票的价值衡量员工服务的价值。

在进行股权激励时,如果最后都支付股票给员工,也可能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控制人的股权被稀释,有些时候法律方面也会存在一些限制条件导致员工实际不能取得股票。因此,实务中有些公司可能用与股票等值的现金来进行最后的支付结算。股份结算的股权激励和现金结算的股权激励在会计核算上有很大的差别,大家一定要注意。简而言之,股份结算的按授予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在权益核算,以后期间不需要对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调整。现金结算的则需要在每一报表日都重新评估公允价值,在负债进行核算。这个差别可能导致公司在员工服务期要计入的成本费用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发展好、估值高的公司影响尤甚。

股权激励也要考虑税务的影响,到底这些股份酬金成本能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抵扣,或者对员工个人所得税有哪些影响。大家先了解有这个问题,实际碰到时再去咨询专业人士。

融资发行的金融工具

这个问题对初创公司也很重要,很多人不太明白。企业在融资时发给投资人的权益工具通常都会有赎回权条款,但赎回权的触发条件每家公司的约定都可能会有些不同。从会计学的角度来讲,要区分这些赎回权是无条件的还是有条件触发的,以及这些条件是否是可控的,不同的情况会导致不同的核算。

对于融资发行的金融工具,大家最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这些工具是按权益核算还是负债核算,或者在美国准则下,还可以按夹层资本(Mezzanine equity)核算。不同的核算可能对财务报表的损益值有很大的不同影响。


德仔网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德仔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德仔网;
头条那些事
大家在关注
广告那些事
我们的推荐
也许感兴趣的
干货